

"我们的智算中心建好后,一直没什么业务。"这位央企工作人员语气中透露着曾经的无奈。
然而今天,他眼中燃起了希望:"DeepSeek出来后,几个重要科技企业都接入了,对我们的算力需求加大了,现在情况明显好很多。"
类似故事,正在中国各地的算力中心悄然上演。那些曾经门可罗雀的智算中心,如今因为一个名为DeepSeek的AI模型而焕发生机。这是如何发生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机遇?
DeepSeek:算力中心的"救命稻草"
DeepSeek的出现,犹如给沉睡的算力中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随着微信、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接入DeepSeek,加上各地政务系统开始大规模部署基于全栈国产化技术的DeepSeek-R1智能模型,中国的算力需求曲线陡然上升。
一位小型视觉技术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我们是本地部署DeepSeek的私有模型,然后向算力服务企业租用GPU资源。"
不仅如此,腾讯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火山引擎等国内头部云服务商也纷纷宣布支持DeepSeek模型,提供从模型部署到算力优化的全套服务,进一步拉动了算力需求。
政务系统:DeepSeek的关键应用场景
政务领域正成为DeepSeek展示实力的重要舞台。
辽宁省12345热线、广东省江门市12345热线等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已经接入DeepSeek。深圳市龙岗区部署上线了DeepSeek-R1模型,内蒙古呼和浩特、江苏无锡、江西赣州等地也陆续完成了政务环境DeepSeek系列大模型部署。
这种大范围的政务应用,不仅验证了DeepSeek的技术实力,也为那些早已建好却苦等业务的算力中心带来了转机。
中国联通:算力翻身的典型案例
中国联通的案例尤其引人关注。
中国联通方面透露,春节期间,其旗下联通云和智网科技、微信、百度等科技巨头接入DeepSeek的需求急剧增长。DeepSeek的运行和推理,都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这让联通的算力设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用率。
在北京附近的张家口,中国联通建设的怀来大数据产业园智算中心正是这波算力需求浪潮的受益者。该中心已建成超过6000架功率机柜,部署了超过1万台服务器,在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中拥有最多的客户类型和最广的行业覆盖。
在网络布局上,该中心由怀来直达北京,将时延降至2毫秒以内,链路可靠性达到99.99%以上,为DeepSeek模型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智算中心的困境与希望
在DeepSeek出现之前,算力闲置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不少智算中心。
"我们会提前规划和建设,但是需求一直不太明确。"前述央企智算中心工作人员道出了许多算力中心的共同困境。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39 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相比2020年的56.2 EFLOPS有了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算力规模将超过300 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将达到35%。但算力建设和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一直是行业痛点。
DeepSeek通过降低AI应用门槛,让更多企业能够使用AI技术,从而产生大量算力需求,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在"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上指出:"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边缘端算力需求急剧增加。"他还提到,开源技术和RISC-V等架构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设计和制造成本,使得更多企业能够参与人工智能硬件和生态的建设。
资本市场的积极响应
DeepSeek的横空出世,也让资本市场嗅到了商机。
参与智算中心建设的企业股价出现了明显提升。以润泽科技为例,作为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商,其近年来净利润持续攀升,年复合增长率超60%。兴业证券预测润泽科技2025年归母净利润将达32.0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润泽科技与DeepSeek签订了5年长期协议,机柜上架率承诺不低于80%,这不仅保障了DeepSeek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为润泽科技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当年那句"希望我们能抓住这次机会"的期许,如今正在成为现实。从零突围的DeepSeek,正帮助第一批国企算力中心实现"咸鱼翻身",同时也为中国AI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