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芯圈 芯片半导体资讯网 大国博弈之下,困扰汽车业的芯片将从短缺,走向过剩

大国博弈之下,困扰汽车业的芯片将从短缺,走向过剩

作者:匿名    来源:驾域AUTO   
浏览:1013    发布:2021-12-07 11:21:34

高芯圈 高芯圈

2021年困扰整个汽车行业的核心问题是“缺芯”,从前一辆车上的芯片用量是200-300片,如今随着智能化设备和功能的大幅增加,一辆车上的芯片需求量已经增加到300-500片,而高端电动车上由于电控设备更多,所需芯片更是多达上千片。


缺芯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车企产能受限。数据显示,全球半导体短缺将令今年全球汽车行业减产多达710万辆。而减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汽车价格的上涨。以美国市场为例,一辆新车的平均价格为4.1万美元,同比上涨了17%(约6000美金)。二手车价格涨幅更大达到了21%。而在中国汽车市场,终端价格上涨表现在优惠幅度缩水,经销商大面积恢复原价销售。甚至还出现了BBA等豪华品牌经销商,以发票价格收购二手车的情况。而缺芯带来的更多影响则表现为提车周期较长,普遍需等待两到三个月。对消费者而言,今年显然不是买车的好时机。


缺芯问题何时能够得到缓解呢?市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各方面信息显示,芯片短缺将迎来拐点,明年市场将恢复正常供应,但随之而来的将可能是大规模的芯片供给过剩。这背后则是大国对芯片制造业的资源争夺和博弈。


芯片库存开始增多


近日有一个消息,日本瑞萨、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德国英飞凌、瑞士意法半导体和美国德州仪器这5 家厂商,9月底时的总库存同比增长了0.7%,这也是近3个季度以来首度同比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第三季度已成为芯片供应危机的转折点。今年7月,全球最大代工商台积电CEO魏哲家表示,预计第三季度汽车芯片供应短缺将开始大大缓解。据说台积电今年已经将芯片产量提高了60%。


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阿蒙近日也表示,全球芯片短缺情况正在缓解,预计明年情况将有所改善。


德国大陆也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确信最糟糕的半导体供应局面已经过去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日发布分析称,随着芯片问题持续缓解,汽车供应紧张状态有明显改善,经销商库存也有明显增加。但由于芯片短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打乱了经销商的销售节奏,很多厂家调整或取消了年度任务指标,加上年底本就是汽车销售旺季,经销商在任务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多半会选择保利销售。所以终端价格预计不会有大幅波动。


芯片即将从短缺走向过剩


根据美国IDC研究公司的报告,随着更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在2022年底开始上线,2023年开始将存在产能过剩的可能性。


事实上更大危险可能还在后面。由各国政府推动的、更大规模的芯片供给过剩——这场更大的“风暴”或将在2024年出现。


由于芯片被誉为 “产业之米”,已经被各国视为经济安全保障领域的头号战略物资,随着芯片短缺危机的爆发,各个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加大了本国的芯片生产布局。


芯片行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设计和生产(或者叫代工)是分开的。很多公司只有设计能力,但不具备生产能力。所以通常做法是设计出来之后,找下家来代工。


一般找谁来代工呢?台积电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占据全球5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三星占了17%。第三名据说是中芯国际。


全球芯片公司当下的格局是,前十家里有6家的总部位于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各有两家。韩国有三星和SK海力士,台湾有台积电和联发科,美国有高通、英伟达、博通等等。欧洲、日本和中国大陆的芯片公司,大部分都排名靠后。


美国虽然有高通、英伟达这样全球顶尖的芯片设计公司,但自身却没有高端芯片的生产能力,只能选择外包。


所以美国芯片产业的现状是研发实力强,但制造能力弱。在芯片领域的代工,目前全球是由三星和台积电主导,英特尔现在还算不上真正的对手。但美国人认为英特尔未来有机会能加入这场代工竞赛中。芯片制造的前沿领域,未来将由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三家来主导。


研发强而制造弱带来的结果是,据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的说法,美国在全球芯片制造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37%下降到现在的12%。因此,拜登政府正在推动国会通过价值52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以促进计算机芯片的生产和研究。


同时,依仗大国地位、产业配套优势和政府支持,美国全力吸引三星和台积电在本土投资建厂。


近期,韩国三星电子宣布在美国德州新建价值170亿美元的代工厂,将于2024年投产。三星副会长金奇南说,三星选择美国建厂的原因一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二是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备与稳定。工厂建成后三星在美国的芯片产量将提高一倍。


此外,台积电也正在美国亚里桑那州新建一座投资120亿美元的超级工厂,预计2024年投产。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带头大哥,美国“逆全球化”的一个趋势就是把芯片这样的高端制造业尽量迁往美国本土。所以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芯片法案”的520亿美元投资,来促进芯片制造业的发展,将芯片供应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不惜用“中国威胁论”来做借口。


作为芯片行业自身,“设计”和“生产”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我不一定能设计出来,但我要确保自己拥有先进的芯片生产基地。这已经是各个国家的共识。所以各国对芯片制造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先驱,日本近年来在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不断下滑。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的份额近年已经跌至10%。日本国内半导体需求,超过六成要靠从中国大陆和台湾进口来满足。在日本政府最新的2021年度补充预算里,列出了7740亿日元(约68亿美元)作为对芯片产业的投资,甚至提出了高达50%的补助比例。其中投向芯片制造的高达6170亿日元,而投向研发的预算仅1100亿日元,剩余470亿日元用于更新芯片的生产设备。所以,“扩大本土生产”是比“自主研发”是更急迫的事。


近日台积电宣布将与索尼在日本熊本县合资建厂,总投资将达到8000亿日元,约合70亿美元,其中一半费用是政府补助。这座工厂将在2024年前投入使用,将采用20nm制程。日本媒体称,随着新工厂的建立,日本也将拥有先进技术和稳定的芯片生产能力。


在欧洲,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10月12日宣布推出“法国2030”投资计划,宣布投资300亿欧元用于提振工业和高科技行业。其中60亿欧元将流向芯片领域。更有消息称,欧洲计划在未来2-3年里,为包括半导体在内的数字领域总计投入1500亿美元的资金。


在中国,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中国要将包括半导体内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开支,增加到研发总支出的8%以上。中国芯片产业的龙头——中芯国际,将在北京、深圳和上海建造3座生产28纳米芯片的工厂,合计将有24万片12英寸晶圆的总产能,将是现在产能的2倍。


虽然台积电已经号称工艺制程已经突破1nm,全球目前量产芯片的最先进水准是5nm,但对汽车、5G网络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28nm芯片已经可以满足需求。


所以大趋势是各国都是争相在本土建设芯片工厂,美国用大国地位和技术以及配套优势,来吸引台积电和三星在当地建厂,同时让本土的英特尔迎头赶上。日本和欧洲则用投资和补贴政策来扶植自身的研发实力,同时吸引台积电这样的大厂入驻。而中国则要依靠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以及举国机制的优势来搞。


因为各国对芯片制造的空前重视和对制造资源的争夺,导致大量资金涌向了芯片制造业,刺激芯片公司不断建厂扩产,随之而来的芯片行业制造能力大爆发和产能过剩,似乎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这已经不是市场需求驱动供给,而是美、日、欧等列强包括中国回过味儿之后,从国家战略层面的全面驱动。芯片制造被称之为一场新的全球化“军备竞赛”也不为过。


但是芯片扩产并非易事。生产高端芯片的设备每台造价就高达1.5亿美元,而一个芯片生产工厂的造价最高可达200亿美元。芯片扩产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制造非常复杂,即便能获得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但也需要经验和技术才能制造出可用的芯片,否则报废率非常高。行业最先进的水平也只能保证报废率达到10%,这意味着10%的芯片生产出来就要被扔掉。如果报废率过高,则意味着芯片工厂的亏损。


此外,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中国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最大障碍是缺少人才,而不是缺乏资金。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写的一份白皮书,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数在51.2万人。但是数据显示整个行业的人才缺口为30万人。到2022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将仍有25万人。这些都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


对中国芯片产业来说,从设计到制造,都面临诸多核心技术的封锁和人才的短缺,各个环节都面临重重考验,其艰难程度不亚于当年自主研发核弹。


驾值观


芯片业的供需矛盾,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上升为各个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变成了一场大国博弈的游戏。现在来看到2024年芯片业的供给很可能将增加一倍,随之而来的供给过剩也会成为大概率事件。加之芯片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每4-6年就经历一次从峰值到低谷的循环。从短缺走向过剩,芯片行业将在无数机会和陷阱、希望与失望的震荡中蹒跚前行。


来源:驾域AUTO

需要找芯片半导体行业人才或者芯片半导体行业职位,请直接站内注册登录或者站内联系我们。高芯圈是芯片半导体行业的人才求职招聘网站平台,提供求职招聘、人才筛选、薪酬报告、人事外包等服务与解决方案,芯片半导体行业人才与职位尽在高芯圈。
高芯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芯片半导体职位来 高芯圈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