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英特尔的频繁换帅及业绩危机频频见诸报端,这家曾经引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巨头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六年时间内,三次更换CEO,公司市值跌破千亿美元,而在新技术领域的接连失利更让其逐渐从行业核心滑向边缘。英特尔的未来究竟该如何抉择?或许,这家公司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苏姿丰”。
频繁换帅与内部矛盾:英特尔的管理困局
过去六年间,英特尔已历经三位CEO。最新一任基辛格(Pat Gelsinger)被迫“荣休”,标志着董事会对其失去了耐心。尽管基辛格提出了雄心勃勃的IDM 2.0战略,试图通过大规模投资制造工厂恢复英特尔的技术优势,但三年来的成绩却不尽人意。在其任期内,公司市值缩水过半,芯片代工业务亏损严重,市场信心显著减弱。
基辛格并非个例。他的前任司睿博(Bob Swan)因未能扭转技术落后的局面而黯然离场,而更早的科再奇(Brian Krzanich)则因违反公司政策被解雇。管理层的频繁动荡,反映了英特尔内部对发展方向的分歧,也暴露出治理和战略执行上的诸多问题。
技术与市场失误:从行业领导者到落后者
错失技术浪潮
英特尔的问题根源在于对技术趋势的持续误判。移动互联网时代,英特尔错过了智能手机芯片市场的风口,将机会拱手让给了ARM阵营;在制程工艺上,其10nm、7nm制程技术的屡屡跳票,又让AMD和台积电等竞争对手趁势而上。即使后来推出的14代酷睿处理器,也因蓝屏和崩溃问题受到广泛批评,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声誉。
代工业务的烧钱困境
英特尔的芯片代工(Intel Foundry)业务被寄予厚望,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过去两年,英特尔为代工厂建设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但由于市场开拓不足,亏损金额持续扩大。未来数年,即使这些工厂能够正常运转,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AI市场落后
在生成式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英特尔的AI相关业务不仅未能成为增长引擎,反而表现疲软。其数据中心与AI部门(DCAI)营收不增反降,远逊于英伟达和AMD。这也意味着,英特尔在抢占AI时代技术高地的过程中正逐渐边缘化。
对比AMD:英特尔需要自己的苏姿丰
苏姿丰(Lisa Su)被认为是半导体行业的“救世主”。在她的领导下,AMD从濒临破产的困境中强势复苏,市值飙升至2300亿美元,是当前英特尔的两倍。她的成功经验给英特尔提供了启示:
-
技术为本
苏姿丰注重产品核心架构的重建,通过Ryzen系列重新定义了AMD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
拥抱合作
AMD选择与台积电合作,利用后者的制程优势快速推出高性能芯片,而非在不擅长的领域“硬刚”。 -
前瞻布局
在AI崛起的早期,AMD迅速推出了针对AI市场的EPYC处理器和加速器,抢占了数据中心市场份额。
英特尔若能吸取这些经验,在技术研发、战略协同和市场布局上重新找到平衡,或许能够实现逆势崛起。
政府支持与未来展望:是否有转机?
尽管英特尔的现状令人担忧,但其仍被美国政府寄予厚望。英特尔承载着美国芯片制造业本土化的战略目标,并因此获得了大量财政补贴及优惠贷款。此外,英特尔推出的半导体联合投资计划(SCIP)也为其争取到了更多资本支持。
然而,政府的政策倾斜并不能解决英特尔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对于英特尔而言,未来的关键在于:
-
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
优化制程技术,提升芯片良率,缩小与台积电的差距。 -
合理调整代工战略
聚焦高毛利业务,逐步开拓外部市场,降低持续亏损的风险。 -
强化AI生态系统
在AI芯片研发上加大投入,争取在服务器和PC领域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老巨头能否迎来新生?
英特尔的困局源于技术、市场与管理的多重失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翻盘的可能。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先驱,英特尔仍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价值。如果其能借鉴苏姿丰式的领导经验,找到一位拥有技术视野和战略眼光的新CEO,同时加快技术迭代和市场响应速度,这家曾经的芯片巨头或许还能重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