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个针对器官芯片的国家标准《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GB/T 44831-2024)近日正式发布。这一标准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团队牵头起草,并联合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等21家单位共同完成,主要规定了皮肤芯片的术语定义、外观要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及生物性能等技术要求,适用于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检测。
皮肤芯片是一种能够模拟皮肤生化和生理特性的微型器件,具备屏障功能及高通量自动化检测能力。顾忠泽表示,皮肤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及化妆品评估等领域,有望替代部分二维细胞培养实验和动物实验,成为体外评价领域的前沿工具。
据悉,人体器官芯片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及纳米加工技术交叉集成,在体外构建出可模拟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微生理系统,用以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刺激的反应。顾忠泽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建成了中国首个进入空间站进行实验的器官芯片模型,并提出了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药物筛选范式。此外,他们与华为公司合作发布了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医药大模型。
此次国家标准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器官芯片技术的行业规范化发展,为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