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芯圈 芯片半导体资讯网 电商巨头,为何竞逐短剧风口?

电商巨头,为何竞逐短剧风口?

作者:互联网    来源:互联网   
浏览:454    发布:2025-08-04 15:04:56

高芯圈 高芯圈

在当下互联网领域,短剧已然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引得众多参与者竞相入局。长视频平台今年纷纷加大在短剧方面的布局,而最新一波加入战局的重要玩家,正是电商巨头们。近期,京东集团在短剧领域动作频频,开启多个与短剧相关岗位的招聘,包括短剧内容策略运营、内容运营等,相关岗位年薪最高可达 140 万,职责涵盖构建短剧 IP 分级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并借助用户画像分析推动业务增长。与此同时,京东 APP 内 “短剧” 频道悄然上线,不过目前该频道尚处于灰度测试阶段,并非对所有用户开放。其实,京东并非首次涉足短剧,去年以来,京东就曾尝试与快手联合制作或独家冠名《一路归途》《重生之我在 AI 世界当特工》《红线婚介所》等短剧,将促销信息和购买链接巧妙融入生活化场景,达成 “观剧即买”。此次高薪招聘短剧运营人才,意味着京东将更深入布局短剧领域,有望整合之前的零散尝试,构建完整的内容运营与商业转化体系。尽管其具体的短剧战略方向尚未完全明晰,但从招聘信息来看,京东似乎更侧重于短剧的内容运营和策略规划,未来或许会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打造具有京东特色的短剧。

在京东之前,拼多多、淘宝以及美团早已布局短剧市场。对用户增长见顶的电商巨头而言,用户留存、复购以及高效转化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短剧凭借显著的流量价值和高用户粘性优势,成为电商在存量时代开拓增量的新战场。淘宝在短剧领域布局已久且投入巨大。早在 2024 年,淘宝就发布了短剧扶持政策,包含对品牌、站内外网红、达人的流量和现金补贴等举措。随后推出的 “百亿淘剧计划” 备受关注,该计划将单部短剧的投资金额提升至 500 万元,并宣称拿出超 10 亿流量进行扶持。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淘宝战略的核心逐渐清晰,即把短剧作为品牌营销新场景,借助爆款 IP 改编短剧带动品牌销量增长,主打高净值用户群体。2023 年,拼多多推出 “多多有好剧计划”,通过推荐加权、流量分成等模式大力扶持免费短剧,以此吸引用户停留。近期,拼多多再次升级短剧激励政策,短剧创作者将能终身享受其作品的播放分成,且不设上限。尤为引人注目的是,CPM(每千次展示收益)的阶梯激励政策也大幅提升,同时对短剧题材全面开放,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丰厚的回报。在核心策略上,拼多多主打以免费的 “土味爽剧” 吸引下沉市场用户,结合刷视频赚金币的网赚机制,提升平台活跃度与黏性。与上述几家电商不同,美团并未直接制作短剧,而是将短剧内容与本地生活服务深度融合。例如在餐饮类短剧中植入 “外卖下单” 按钮,实现 “即看即点” 的消费闭环。618 前后,美团与快手合制的多部短剧接连上线,如《追光者》《暗恋藏不住》《葬礼后我竟成大哥卧底》等作品,将美团品牌符号与轻松、年轻化、快乐等喜剧元素绑定,在潜移默化中植入相关促销信息,降低获客成本,为本地商家引流。

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巨头集体进军短剧领域,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自身战略需求的深度布局。一方面,传统电商及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普遍面临 “用户增长放缓 + 获客成本高企” 的双重困境。据 CNNIC 报告(截至 2024 年 12 月)显示,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 9.74 亿,较 2023 年增长 5947 万,增长率仅为 6.5%,这一增速较 2019 年的 16.5% 下降近 60%,表明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淘宝、京东的 MAU 增速从 2021 年的双位数降至个位数,用户规模接近饱和,获取新用户愈发艰难。与此同时,获取新用户的成本却不断攀升,多个平台的线上广告投放、线下推广活动等营销费用持续增加,但新用户数量增长却十分有限。而短剧作为当前流量增长最为迅速的内容形式之一,凭借 “单集 1-2 分钟、强情节反转” 的特点,能有效延长用户停留时间,降低获客成本。通过布局短剧,电商平台可将内容转化为吸引用户沉浸式停留的情感链接,以较低成本延长用户在平台的停留时间。

另一方面,当 “全网最低价” 竞争陷入红海后,内容成为各大平台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但电商巨头的内容生态长期存在短板,淘宝虽有直播但缺乏连续剧情,拼多多的社区内容调性单一,京东的用户互动不足,短剧的强故事性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借助短剧完善内容生态后,电商平台更容易突破简单的价格战困局,建立差异化优势。相关数据显示,淘宝与海蓝之谜等品牌合作推出的《我的美妆日记》《婚姻日记》等自制短剧,最高商业转化率高达 30%。闲鱼自制短剧《傅太太全程开挂》以 “挂前任宝贝” 为核心梗,强化二手交易场景认知,带动相关品类 GMV 明显增长。当电商平台从单纯的卖货转向卖情感、卖故事、卖生活方式时,就有可能摆脱低水平的竞争。此外,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正通过 “短剧 + 直播电商” 模式不断侵蚀传统电商份额。据相关媒体报道,2024 年抖音电商的 GMV 约为 3.5 万亿元,同比增幅达 30%,与京东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面对压力,电商巨头们需以短剧反攻内容阵地,夺回用户注意力,避免被动应对短视频平台的跨界冲击。并且,短剧能够将用户的商品浏览场景延伸至内容消费场景。以淘宝为例,部分短剧信息流中会穿插商品推荐和购买链接,用户点击后可直接跳转至商品展示页。淘宝还在短剧中推出 “搜图” 功能,用户暂停画面后,能利用此工具搜索剧中人物穿搭、装饰等同款商品。而内容生态的壁垒一旦建立,不仅能帮助电商平台在站内实现从种草到交易的闭环,也能形成用户黏性更强、商业转化更高的正向循环,让 “内容 - 流量 - 商业” 的飞轮加速运转。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短剧对于许多互联网公司而言,承载着吸引用户、产品推广、带货营销等多重目标。随着入场的互联网巨头增多,短剧的竞争正从内容延伸至全链条生态,市场格局也在加速演变。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商巨头的入局,对短剧行业的领跑者暂时未造成较大竞争压力。毕竟,拼多多短剧主要依赖采买二轮 “土味爽剧”,原创性不足;淘宝短剧以品牌定制剧为主,圈层标签鲜明;京东虽高薪招募人才,但起步最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过,电商平台的流量和补贴优势可能吸引部分下沉市场用户,对成熟的短剧平台用户增长构成一定压力。对此,头部短剧平台的策略是加大原创和精品 IP 孵化力度,进一步夯实内容优势以应对竞争。只有持续稳定地进行精品化创作,才能让短剧的护城河日益拓宽,逐渐构建起难以超越的竞争壁垒。虽然电商巨头的入局将加速行业变革,但双方内容重叠度不高,短期内电商巨头难以动摇头部短剧平台的市场地位。凭借先发优势、内容生态与技术积累,头部短剧平台有望在 “内容为王” 的短剧市场中继续保持领先。未来,短剧市场或许会形成 “头部平台主导内容生态、电商平台主导消费场景” 的双轨格局,专业短剧平台通过精品内容吸引高粘性用户,电商平台则通过短剧提升交易转化,双方形成差异化竞争,共同挖掘短剧市场的新增量 。

 

高芯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芯片半导体职位来 高芯圈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