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特朗普政府新版全球关税政策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白宫于4月8日公开表示,美国“完全有能力在本土生产iPhone”。该表态被广泛视为对中国等亚洲供应体系的进一步脱钩信号。然而,来自业界的声音却泼下冷水。
“如果苹果被迫全面将iPhone生产转移到美国,售价将不止翻倍,可能高达现价的三倍。”——韦德布什证券公司高级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在接受CNN采访时如此直言。他指出,苹果目前依赖高度协同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一旦迁出,将面临劳动力、基础设施、制造经验等多重挑战,这将对终端售价构成直接影响。
不仅是手机,其他消费品也面临涨价预期。美国鞋业批发商与零售商协会CEO马特·普列斯特(Matt Priest)指出,若新一轮关税政策如期执行,售价150美元的进口运动鞋预计将涨至230美元;若改为美国本土生产,价格可能飙升至300美元以上。
当前苹果的大部分iPhone产能集中在中国大陆,尤其是由富士康等代工巨头主导的装配体系,不仅具备规模效应,还有庞大且熟练的劳动力基础。相比之下,美国制造环境在硬件集成、产业链协同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尚无法实现快速替代。
此外,一位接近供应链的工程顾问也指出,本土制造不仅意味着价格上涨,更可能造成出货周期拉长与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从而影响消费者体验和品牌忠诚度。
尽管白宫方面以国家安全和产业自主为由推动制造回流,但在苹果等高端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实现全面本土制造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更可能对全球科技产业链结构造成重大扰动。
随着新一轮关税政策的推进,苹果及其他在华深度布局的美企正面临关键抉择:维持现有全球制造模式以控制成本,或响应政策转向本土,承担由此带来的市场波动和利润挤压。对于消费者而言,高关税叠加制造转移,可能带来“买得起变买不起”的现实转变。
